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2011-12-29 补充阅读:十二使徒

使徒该词原文意思是“奉差遣的”,在圣经的四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基本特指主耶稣祷告一夜后所拣选的十二使徒,而后在书信中,保罗和巴拿巴也被冠以使徒的名号。而在启示录中,此时除约翰外,十二使徒和保罗以及巴拿巴应该都以及殉道,但给以弗所的书信中还特别提到假使徒,说明使徒的称呼并不局限于十二使徒或是保罗巴拿巴等人。但总得来说,不建议任何人在今日给自己冠上使徒的名号。

十二使徒的名单,在马可福音3:16-19,马太福音10:2-4,路加福音6:14-16 和 使徒行传1:13, 26中有所记载,从圣经的记载看来,基本上对于使徒的名单均分为三组,每组四人。记载顺序虽有不同,但各处所记载的,均是西门彼得为第一组领头;腓力为第二组领头;亚勒腓的儿子雅各为第三组的领头。另外,卖主的犹大总是放在最后一个。

十二使徒在圣经当中并非全部有详细的记载,记载得比较多的仍然是在第一组的四个人当中,彼得、安德烈、雅各和约翰,而其中彼得和约翰也为我们贡献了新约中的一些书信(彼得前后书,约翰福音,约翰一二三书,启示录)。就如同他们当年蒙主呼召的情形一样,彼得当时在撒网,而主给他的工作也是撒网的工作,“得人如得鱼”;而约翰当时在补网,而主的确留他到非常某后的时代,在异端横行的时候写下一些非常重要的书信来修补教会。安德烈在圣经中甚少提及(仅两处:一处是把彼得带到主耶稣面前,另外一处是将有五饼二鱼的小孩带到主耶稣面前),教会传统告诉我们他为主殉道,是被斜着钉在十字架上的(彼得是被倒钉)。而雅各和约翰两兄弟被称为“雷子”,在福音书中也甚少说话,一次说话是在撒玛利亚人不接待耶稣的时候,说要从天降火下来烧掉整个村庄(被主责备);第二次说话是跑到主面前求一个坐主右边一个坐主左边(同样被责备)。进入使徒行传后,约翰常常与彼得一起出入,而雅各则是第一个为主殉道的人。

对于第二组的使徒,腓力属于最早被主呼召的人;而巴多罗买翻出来其实是“多罗买的儿子”,圣经学者比较倾向于是最早被主呼召的拿但业。此两人在前三本福音书没太出场,而在约翰福音中有一些提及,在约翰福音末了,腓力曾请求主耶稣将父显给他看。而马太,其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恩赐”,其实就是主在税关上所呼召的利未,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处十二使徒的名单中,仅有马太福音中特别指出他自己是“税吏马太”。马太在整本圣经中一言未发,但却给我们记载下来许多主自己亲口所说的话。多马,也被称为“低土马”,而Didymus在希腊文的意思是“双胞胎”,因此有圣经学者猜测他可能是马太的双胞胎兄弟(无确凿证据)。多马最出名的就是在主复活后曾要求亲自验证主的钉痕和枪伤以证实主的复活。教会传统一般说多马到印度传道,也为主殉道。而另外,后面坊间流传的“多马福音”,无论是从成书的时间上还是内容上来说,都不可能为多马所作,乃伪经,无任何价值。

对于第三组的使徒,达太就是雅各的儿子犹大。而卖主的犹大是加略人犹大。关于这组的使徒,除了卖主的犹大以外,资料甚少。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使徒当中,有税吏马太和奋锐党的西门。税吏在犹太人看来是犹太民族的叛徒;而奋锐党则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团体,此二人在人看来是完全无法融合的。然而主在十二使徒当中,特意拣选这两人,提醒我们,在主里面,不计较从前,也不计较政治立场,名族立场等等,要单单为主的国度忠心事奉。

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

2011-12-26 补充阅读:布、皮袋

读到现在,应该是主耶稣初次用比喻来讲道理

主耶稣三年半的传道事工当中,常常用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使信息发表得更为明确。而可惜的是,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遥远,若不是有圣经学者的研究,把其中一些比喻中的场景给我们解释清楚,我们很难真正了解主耶稣所要说的是什么

此处主耶稣并未解释其比喻,说明当时代的人一听就能够明白主耶稣在讲什么,此处略作解释,以便大家明白

布:古时的布,洗过之后都会缩水,旧了之后,自然不会缩水,也无任何张力。而刚做好的新布,若补在旧衣服上,那么一洗之后,必然缩水,而且缩水时产生的张力会将本身就已经脆弱的旧布拉破,反倒使衣服破得更大;

皮袋:此处皮袋是专门用来盛酒的。古时的新酒,刚使用之初,都会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会产生气体。若是新皮袋,仍旧有新皮的张力,可以承受新酒的发酵;而若是旧皮袋,因为它的皮已经老化,缺乏张力,则不能承受新酒发酵之力而破裂。

从上两处的解释可以看出,布和皮袋所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在此处实际有两个重点:1. 一个事物必须有合理的用处;2. 一个事物必须用相应合理的器皿来承装。更具体的说,一方面说来,新的事物的作用不是用在弥补旧的事物之上;另外一方面说来,迎接新的事物必须有新的态度。再更具体的说,一方面说来,主说明祂的工作乃是彻底的革新,并非仅仅是在他们犹太教的传统之上的改良而已;另外一方面说来,主所带来的新约的福音,若是一个人固守在旧约律法和传统的规条约束之下,是无法接受的。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2011-12-22 补充阅读:福音的对观

神有着非常奇妙的安排,给我们四本福音书,当然,是为要启示关于主耶稣的四个方面。神的话没有任何一句是废话,但神的话里面的确包含重复。但如果我们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神的话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例如,申命记是神话语的重复,但是申命记重复的时候是有结构有整理的,同时也带下来新的信息,新的劝勉;又例如,历代志是前面的重复,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乃是有过滤性的,有评论性的重复。同样,四福音中有许多重复的地方,但是即使同样叙述一件事情,很少有地方是完全一样的,在用词、组织、顺序方面,都可能有轻微的不同。而特别是约翰福音中的重复,常常是进阶性、解释性的重复。平行的对观这些重复,对我们把握事情的事实,以及更深理解相同事情在不同福音中的记述的重点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在前三天所读的经文当中,我们发现同样一些事情,在马可、路加、马太中有非常不同的记载。现作一小小示范,希望对大家阅读平行经文有所帮助。

一、记载的顺序:

马太福音基本上是整理性的,按照逻辑顺序记载的,所以再此先不做讨论。而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均为按时间记载的,但在我们所读的这些经文中,发现记载顺序稍有不同。主要出入乃是在对于门徒彼得的呼召上面。马可福音记载呼召在医治彼得岳母之前,而路加福音则记载在医治彼得岳母之后。那么究竟顺序是如何的?按理说来,路加在开篇就说过,要“按着次序”写给提阿非罗大人,但是圣经学者比较一致认为遵循马可福音的顺序。因为马可福音应该是最早写成的福音书,而且是叙事体的。而路加福音,对所记事实有略微整理。可以看得出来,关于呼召门徒这一块,路加福音记载得最为详细,而且重点在于说到主耶稣呼召所行的神迹,而马可则并未提及。路加福音把呼召门徒放在这里,更为要说明主的工作的开展和方式,并非简单提及呼召门徒这件事情。

现在回头看马太福音,其主旨乃说明天国及天国的王。因此登山宝训这一系列主耶稣所讲天国的道理的教导甚至被整理并且被放在主耶稣所做的彰显祂王的权柄的事情之后。而且,顺序也不一样。第八章开始,记载主耶稣工作的顺序为:医治大麻风、医治大臣的仆人、医治彼得的岳母及赶鬼。其实是按照显明主耶稣天国君王的身份的顺序来说的:从犹太人到外邦人再到犹太人,从不洁净到瘫痪到属灵的医治等等。希望大家自己体会。

二、记载的深度:

马可记述事实,告诉主耶稣如何作工;路加着重记载主耶稣,如何为完美的人;而马太则着重说明主耶稣弥赛亚的身份。因此,看得出来记载的深度各有不同:马可仅简要记述事实,路加更侧重记载事实的某些细节,而马太则通过主耶稣所行的带出属灵的解释。例如记述主医治、赶鬼之后,马天福音评价说“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太8:17)。因此,总得说来,对于平行经文,一般建议从马可读到路加,最后读到马太。也望大家体会各种的差别,更深刻理解神的话。

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2011-12-19 补充阅读:犹太人的安息日

安息日源于旧约圣经神亲自颁布的律法,乃是耶和华神所定的圣日,但是,在我们读到四福音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日子不再被称为耶和华的日子,乃被称为犹太人的安息日。因为犹太人虽然恪守安息日,但他们对安息日的理解以及他们守安息日的方式,却完全恪守他们祖宗的遗传和拉比们的教训以及多年来的传统,完全忽视了安息日本身属灵的含义

安息日为周六,乃一周的最后一日,神创造天地六日之后,便安息了。从此神定每七天的最后一日为圣日,乃纪念神的创造。而后,对以色列人而言,安息日他们还当纪念神当年将他们从埃及之地拯救出来,得着自己的地业,方可安息。

安息日确实为旧约圣经很重要的教训,但神所颁布的诫命仅仅是“无论何工都不可作”,但却并未定义何为作工,而且,神的诫命的重点在于专心的敬拜,并非机械的不作工。

以色列这个名族,其实在亡国之前,非但没守安息日来敬拜耶和华神,反倒敬拜假神。他们亡国之后,神把他们掳到了巴比伦,70年之后归回之时,他们开始回转,勤读神的律法,且守安息日。特别是他们在各地设立犹太人的会堂,每个安息日一同敬拜,学习律法。

但是,他们却矫枉过正,试图从字面上遵守律法的一切要求,而神颁布的诫命当中很多原则性的内容,他们也试图规条性的来解释。安息日则是非常好的例子。神并未说明什么叫做作工,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定义“作工”的内容,比如说,走路可以走,但是超过了几里就算作工了;挑水可以挑,但是出汗了就算作工了;吃东西可以吃,但是点火了就是作工;麦穗可以捡,但是用手搓麦穗就算作工了。。。实际上,他们有许多的拉比来为他们解释这些律法,把人带入一种行为上的,而非本质上的来遵守神的诫命的误区。直到今日,犹太人仍旧如此恪守安息日,却完全丢失了神设立安息日的初衷。

主耶稣来到世上,乃是要带来真正的安息日,真正的安息日不是表面的不做工,乃是内心里面的平安。因此主常常在安息日行神迹帮助人,因为主的恩典临到,才是真正的安息。但此举必然招致那些严守他们拉比教训的法利赛人不满,一来他们认为主耶稣破坏神的诫命,显然不会是先知;二来他们甚至要审判处罚主耶稣。

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2011-12-02 补充阅读:主耶稣对门徒的呼召

(不好意思,写得有点晚了)

其实这次补充阅读没太多要说的,只是提供一些内容,免除大家的误解

从前三本福音书看来,好像我们觉得主耶稣呼召彼得两兄弟和约翰两兄弟是在加利利海边的事情,然而,老约翰告诉我们,早在主耶稣受洗之后不久,他们就认识了主,跟随了主。因此,主对门徒的呼召是有两次的。

最早是主受试探回来之后,施洗约翰对着主发出了感叹,然后他的门徒中,就有一些主动跟随了主耶稣。(根据约翰福音的特点,最早的那两个人,除了安德烈意外,其中匿名的那个应该就是约翰自己本人)但那个时候,他们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跟随主耶稣,平时仍然从事他们的本业,并非全时间。而后,在加利利海边的事情,彼得等人才全时间跟随了主。

另外,在此记述中,我们看到早期门徒中有一个人名叫拿但业。可在主耶稣的十二门徒名单里面,却没有他的名字。我们实在很难相信这样一个早期跟随主以及主给了高度评价的人不在主的十二使徒当中。很有可能拿但业就是主耶稣十二使徒中的巴多罗买。在主耶稣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有多个称呼,而“巴***”的意思其实是“某某的儿子”,因此巴多罗买的意思其实是多罗买的儿子,而其本名,在前三本福音书中并未提及,很多圣经学者都比较倾向于他就是拿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