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经文常常不能让人理解,特贴上解经王子的Morgan解经书中的几段话,以补充丰富的背景资料。也借此机会,让大家体会解经王子的特别独到之处。(正文部分均摘自摩根的《马太福音》)
1. 事件地点的背景:
推羅和西頓這一個長久被神咒詛的地域,是這故事的背景。不久之前,當他警告以色列境內的諸城--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時,曾以推羅、西頓作例證。他說倘若推羅和西頓能得著和這三個城市一樣的亮光,他們必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了。他和那位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談過話之後,就离開了那城附近的地區,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馬可清楚的告訴我們,他是來到了低加波利,因此很顯然的,他仍是在外邦的地區,在外邦人的中間。
2. 迦南妇人的背景(两处分开的段落):
先是那個迦南婦人,我們都知道,她是被神棄絕的迦南族的後裔,由於迦南人在耶和華面前罪惡深重,神就將他們赶逐出去,因為神的愛是為純洁的百姓預備的,好叫他們在綿延的後代中能成就他的旨意。馬可告訴我們,她是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是希利尼人。希利尼并不是指她的國籍,乃是指她的宗教。她是閃族的後裔,是屬於約外之民族,但在宗教上說,她是希利尼人,馬可用「希利尼」這字的意思,就是指异教徒。有人認為她是第一個歸順基督的异教徒。毫無疑問的,她原先是亞斯他錄女神的崇拜者,那是一种迦南地的怪异宗教,它一方面既虛妄墮落,但另一方面卻又追求崇高与美麗。那時有一班人,崇尚更高的理想,也行走在微弱的光中。可能這婦人已達到敬拜亞斯他錄女神所需的最虔誠的地步。但現在她卻背棄崇拜自然的女神,因為它無法滿足她最深的需要。
再留意看那個婦人,她有著宗教的背景,現在她遭遇了難處。在此之前,也許她很滿足於她的宗教。等到黑暗的日子來到,她的女儿被鬼所附,她向她的女神亞斯他錄哀號呼求,卻得不著回應。因此當這個婦人來到耶穌基督面前的時候,我們看見她的宗教背景正搖搖欲墜,因為它不能夠幫助她。她跟前面對的是極深的痛苦。留意看她如何來到主前,如何運用她的信心。她首先必須胜過偏見,因為外邦人和猶太人之間,彼此都有極深的偏見。但這個婦人被需要所催逼,只好前來尋求主。
3. 主缘何起初拒绝妇人:
她并未因主的一言不發而气餒。我們不明白基督為何以這樣奇特的態度對待這婦人。在馬可福音中,有如下的記載,「耶穌從那里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他進到那家的目的是為了休息。這個婦人是怎么到他跟前去的呢?馬可說,他「卻隱藏不住。」為何隱藏不住呢?因為有這婦人在外面。她的需要催促他,使他無暇歇息。外面既有人在難處痛苦之中,他就不能隱藏起來休息。他一從房子里出來,她就向他提出請求。她先稱呼他為大衛的子孫,對此他一言不答。後來門徒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倘若沒有基督的回答,說明門徒的意思是求主照著她所要的應允她,好打發她走,我們就很可能誤解了門徒。他們不是殘忍的,他們不是要主拒絕她的要求,吩咐她离開。基督的回答是,「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這是他未照著她所求的給她的原因。
4. 主而后对妇人的回答:
她卻繼續不斷的求,這時她已放棄了希伯來人特有的稱呼--「大衛的子孫」,而用簡短的一句話,「主阿,幫助我!」喊出了她一切的需要。於是主轉向她,回答她。他所說的話,乍听之下似乎比他先前的沉默不言還要殘忍。「不好拿儿女的餅,丟給狗吃。」這里又有一個字,必須細加察看。關於「狗」有兩個不同的字,在含義上完全迥异。我們知道希伯來人十分憎恨那些在鄉野逡巡,性情凶殘,常常盜食家畜,似狼非狼的野犬。然而猶太家庭中也豢養了狗,是那种體型嬌小的狗,可以作孩童的玩伴。基督口中所說的狗,是屬於後面的那一种。也許當耶穌對她說,「不好拿儿女的餅,丟給狗吃」的時候,他的聲音中揉和著怜惜和溫柔。
5. 妇人再次请求的巧妙之处:
明白了這個區別,現在讓我們來揣摩那婦人的回答--「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儿。」請留意主人這個字是多數的。她彷佛這樣說;不錯,我是位於神的約之外;他們這些立約的百姓是主人,他們居主人的地位已經好几百年了。你說你不好拿儿女的餅,丟給儿女的玩伴吃,一點也不錯;但是小狗常常有碎渣儿吃的呀。無怪耶穌看著她,對她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她沖破了層層偏見的障礙,又未因耶穌的緘默气餒。主說她是約外之民,也未使她止步不前。她的不屈不撓,使她終於得著所要的。這是主在選民之外所遇見的。那婦人的懇求是本乎信心。當她喊他「大衛的子孫」時,那是信心的盼望。後來她呼喊,「主呀,幫助我」,那是信心的懇求。當她說,「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儿」時,正如古時一個清教徒的解經家所說的,那是信心的机智,也就是信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