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2012-02-17 补充阅读:丁税

(以下内容来源于:http://www.letsfollowjesus.org/daily/articles/0708-L1-temple-tax.html

丁稅就是凡在二十歲以上的以色列人每年所捐入聖殿的半舍客勒銀子。神原來吩咐摩西叫以色列人每逢數點民數的時候,從二十歲以外的男丁,各人都要拿銀子半舍客勒,這銀子是為會幕用的。

後來約阿施王命祭司遵照這例,由以色列人輸送捐項,作聖殿的費用(代下二十四6、 9;出三十13;王下十二4)。

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來以後,尼希米和跟隨他的人,為自己定例,每年各人捐銀三分之一舍客勒,作聖殿的費用(尼十32)。他們當時定了一舍客勒的三分之一,或者有兩個原因:(1)百姓貧窮。(2)三分之一也足夠聖殿的公費。

從此以色列人就每年為聖殿捐錢,不久,他們就把捐項的額數再加增至半舍客勒。

猶太國的人在逾越節以前將這筆捐項一律付清。而散住在外國的猶太人,可以等到五旬節或住棚節。

以色列的官長每年派人到迦南各處徵收這丁稅(24節是指這些人,他們和稅吏不同,因為稅吏為羅馬國收稅)。24節的丁稅和以色列人通常所捐的錢不同(參可十二41-44),這丁稅是半舍客勒銀子(不多不少),那些捐項卻有多有少,這丁稅和25節的也是不同。

25節的「關稅丁稅」:關稅是羅馬國所徵收的進口稅和出口稅;丁稅是指那些報名上冊的男丁(參路二2,徒五37),給羅馬國所納的人丁稅(參二十二17)。這大概也是稅吏所包攬的。25節的「丁稅」兩個字和24節的丁稅,在原文上不同,這兩種丁稅也是不同的。

(耶穌聖蹟合參註釋)

2012-02-13 补充阅读:模糊不清2012-02-10 补充阅读:酵

此处(可8:22-26)记载的故事,仅仅在马可福音才有。而我们知道马可福音的材料除少部分是自己的经历以外,基本来自于彼得。甚至很多处都可以看得出,整本马可福音的记述就像是马可对彼得的转述。

那么这处的事情发生在五饼二鱼和七饼数鱼的事情之后,这两次的神迹实在大大彰显了主的权能,也让很多人起了要立耶稣为王的心思。但是,主真正的身份人们认识得并不清楚,门徒似乎也不明白。当主耶稣提醒防备酵的时候,他们的心思仍然在地上的食物上。因此,主耶稣作了这样一件事情,不同于祂所行过的任何一个神迹,这次祂开瞎子的眼睛,不是一次性的,乃是渐进性的。

其实,我们在属灵上就如同这个瞎子,我们常常愚顽,有的时候似乎得着一些亮光,但却仍然模糊不清。求主怜悯我们,开我们的心窍,让我们在属灵的认识上能够准确并且完全。

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2012-02-10 补充阅读:酵

(又晚了好几天,sorry。。。)

酵这个记号,从旧约开始就一直在圣经中出现。那么酵一般在圣经当中都是代表“罪”的。古时用的酵,其实就是把一团发过酵的面团留下,作为“母”,需要给其余的面发酵的时候,只需要往新面里面放上那么一小团就可以了,加以时日,必定全团都发起来。这种特性,就如“罪”一般,若不彻底处理,将会隐藏性的扩散。

而太16章和可8章,此处主耶稣所说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16:6)以及“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8:15)则是讲到一些会影响人,使人变质的教训。此处简要介绍背景,说明他们教训的特点:

法利赛人:他们的教训乃是着重外在的宗教性的行为和他们祖宗所带下来的遗传,却忽视神诫命的实质,并且自己以自己外表的形式为满足,为自己的义;

撒都该人:他们不相信天使和复活,不相信永生,因此他们的眼光就是今世的利己主义,为人非常实际,对于属灵的事情和永生的事情根本无追求;

希律党的人:注重地上的国度,企图通过政治手段来达到复国的目的,因此他们附属于当地分封的王希律(其实希律是以东的后裔),认为他就是弥赛亚,企图有朝一日能借希律打败罗马帝国以重建以色列的国度。

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2012-02-06 补充阅读:儿女的饼给狗吃?

此处经文常常不能让人理解,特贴上解经王子的Morgan解经书中的几段话,以补充丰富的背景资料。也借此机会,让大家体会解经王子的特别独到之处。(正文部分均摘自摩根的《马太福音》)

1. 事件地点的背景:

推羅和西頓這一個長久被神咒詛的地域,是這故事的背景。不久之前,當他警告以色列境內的諸城--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時,曾以推羅、西頓作例證。他說倘若推羅和西頓能得著和這三個城市一樣的亮光,他們必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了。他和那位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談過話之後,就离開了那城附近的地區,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馬可清楚的告訴我們,他是來到了低加波利,因此很顯然的,他仍是在外邦的地區,在外邦人的中間。

2. 迦南妇人的背景(两处分开的段落):

先是那個迦南婦人,我們都知道,她是被神棄絕的迦南族的後裔,由於迦南人在耶和華面前罪惡深重,神就將他們赶逐出去,因為神的愛是為純洁的百姓預備的,好叫他們在綿延的後代中能成就他的旨意。馬可告訴我們,她是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是希利尼人。希利尼并不是指她的國籍,乃是指她的宗教。她是閃族的後裔,是屬於約外之民族,但在宗教上說,她是希利尼人,馬可用「希利尼」這字的意思,就是指异教徒。有人認為她是第一個歸順基督的异教徒。毫無疑問的,她原先是亞斯他錄女神的崇拜者,那是一种迦南地的怪异宗教,它一方面既虛妄墮落,但另一方面卻又追求崇高与美麗。那時有一班人,崇尚更高的理想,也行走在微弱的光中。可能這婦人已達到敬拜亞斯他錄女神所需的最虔誠的地步。但現在她卻背棄崇拜自然的女神,因為它無法滿足她最深的需要。

再留意看那個婦人,她有著宗教的背景,現在她遭遇了難處。在此之前,也許她很滿足於她的宗教。等到黑暗的日子來到,她的女儿被鬼所附,她向她的女神亞斯他錄哀號呼求,卻得不著回應。因此當這個婦人來到耶穌基督面前的時候,我們看見她的宗教背景正搖搖欲墜,因為它不能夠幫助她。她跟前面對的是極深的痛苦。留意看她如何來到主前,如何運用她的信心。她首先必須胜過偏見,因為外邦人和猶太人之間,彼此都有極深的偏見。但這個婦人被需要所催逼,只好前來尋求主。

3. 主缘何起初拒绝妇人:

她并未因主的一言不發而气餒。我們不明白基督為何以這樣奇特的態度對待這婦人。在馬可福音中,有如下的記載,「耶穌從那里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他進到那家的目的是為了休息。這個婦人是怎么到他跟前去的呢?馬可說,他「卻隱藏不住。」為何隱藏不住呢?因為有這婦人在外面。她的需要催促他,使他無暇歇息。外面既有人在難處痛苦之中,他就不能隱藏起來休息。他一從房子里出來,她就向他提出請求。她先稱呼他為大衛的子孫,對此他一言不答。後來門徒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倘若沒有基督的回答,說明門徒的意思是求主照著她所要的應允她,好打發她走,我們就很可能誤解了門徒。他們不是殘忍的,他們不是要主拒絕她的要求,吩咐她离開。基督的回答是,「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這是他未照著她所求的給她的原因。

4. 主而后对妇人的回答:

她卻繼續不斷的求,這時她已放棄了希伯來人特有的稱呼--「大衛的子孫」,而用簡短的一句話,「主阿,幫助我!」喊出了她一切的需要。於是主轉向她,回答她。他所說的話,乍听之下似乎比他先前的沉默不言還要殘忍。「不好拿儿女的餅,丟給狗吃。」這里又有一個字,必須細加察看。關於「狗」有兩個不同的字,在含義上完全迥异。我們知道希伯來人十分憎恨那些在鄉野逡巡,性情凶殘,常常盜食家畜,似狼非狼的野犬。然而猶太家庭中也豢養了狗,是那种體型嬌小的狗,可以作孩童的玩伴。基督口中所說的狗,是屬於後面的那一种。也許當耶穌對她說,「不好拿儿女的餅,丟給狗吃」的時候,他的聲音中揉和著怜惜和溫柔。

5. 妇人再次请求的巧妙之处:

明白了這個區別,現在讓我們來揣摩那婦人的回答--「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儿。」請留意主人這個字是多數的。她彷佛這樣說;不錯,我是位於神的約之外;他們這些立約的百姓是主人,他們居主人的地位已經好几百年了。你說你不好拿儿女的餅,丟給儿女的玩伴吃,一點也不錯;但是小狗常常有碎渣儿吃的呀。無怪耶穌看著她,對她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她沖破了層層偏見的障礙,又未因耶穌的緘默气餒。主說她是約外之民,也未使她止步不前。她的不屈不撓,使她終於得著所要的。這是主在選民之外所遇見的。那婦人的懇求是本乎信心。當她喊他「大衛的子孫」時,那是信心的盼望。後來她呼喊,「主呀,幫助我」,那是信心的懇求。當她說,「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儿」時,正如古時一個清教徒的解經家所說的,那是信心的机智,也就是信心的策略。

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2012-02-03 补充阅读:主对门徒的考验

(前段时间过忙,没跟上)

五饼二鱼这件事情,作为四本福音书都一同记载的事情,非常的重要。其重要性不是因为神迹本身如何,乃是这是主的事工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虽然有人毁谤污蔑祂,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跟随祂,然而此次,主对于那些愿意跟随祂的人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这点可以在约翰福音的记述中看出来。

首先,此次神迹后,人们对祂弥赛亚的身份似乎有极大的肯定,但是却又有极大的偏差,主耶稣躲避他们,因为“众人强逼祂做王”。主耶稣的确是王,然而却不是众人要的那个王,乃是天国的王;

其次,主耶稣也对跟随祂的人的动机作出直接的说明:因为吃饼得饱。因此,主耶稣接着要告诉他们,祂所要给的不是填饱肚腹的粮食,乃是从天上来的真粮,那属灵的生命。

最后,此次事件,可谓高开低走。主的工作更加的狭窄了。连一些跟从祂的人都因为“这话甚难”而离开了祂。

我们常常需要问自己,跟随主是因为“吃饼得饱”么?

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2012-01-31 补充阅读:主耶稣对门徒的教导

(前两周由于经常外出,没能有补充材料,实在抱歉)

四福音读到这个阶段,我们一方面看到主耶稣已经不如祂刚刚出来传道时那么“流行”,有许多反对的势力已经开始越演越烈,另外一方面也看到主耶稣将注意力不再放在规模大的事工上,而把重点放在教导祂所拣选的门徒之上。主升天之后,天国的道乃是托付在他们的身上。

主耶稣教导祂的门徒,一方面来说将天国的奥秘传讲给他们,让他们明白(当然,他们直到主上十架前仍不是特别明白),另外一方面,祂让门徒在生活中与祂同住,祂的所有的言行都在祂的门徒的眼皮底下,旨在让他们学习祂的样式。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乃是主同时训练他们开始做传道的工作,因此赐十二个门徒权柄,差遣他们外出作工。当然,此次的工作是有限制的,仅限于犹太人(太10:5-6),但很显然,这个限制仅在此次传道时有效,主升天之前有新的吩咐,乃是要使徒去引导万民做祂的门徒(太28:19),这点千万不要弄混了。而此次差遣作工的时候,虽然范围是有限的,但是对于原则的教导,则有永恒的适用性,其教导均在马太福音第10章。此段经文非常宝贵,希望大家仔细默想,也结合今日的现状,自己预备做主合用的工人。

(本博客不过多深入到圣经的解释层面,因此此段之中若有疑问之处,还望弟兄姊妹自己多加思考,也多做笔记,不明白之处可以与其余弟兄姊妹交通,也放在祷告之中寻求)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魔鬼就是龙和蛇吗?(陈终道)

(博客作者注:适逢新年之际,难免提到十二生肖,偏偏来年和下一个来年分别是龙年和蛇年,特此摘录陈终道老牧师的两则问答以做参考)

问:圣经说:"大龙就是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启 12:9),这是否说魔鬼就是龙,就是蛇?有人把我们日常所见的蛇或图画所画的龙看作就是魔鬼一样,这态度对吗?


答:

1.请注意"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这句话是解释上文(启12:1~8)使徒约翰看见天上所显出之异象中的大红龙说的。它就是"那古蛇"或说"魔鬼"。但这句话除了解释约翰所见异象中之大红龙是什么之外,并不说明这世上是否有"龙"这种动物,更没有表示世人凭自己想象所绘制的龙是否魔鬼。

2.至于"那古蛇"既有"那"字,表示所指的不是一切的蛇,乃是那曾被利用以诱惑夏娃的古蛇,也就是魔鬼。特别提起魔鬼是"那古蛇",主要的意思是要把魔鬼曾利用蛇以诱惑人类犯罪的那件历史背景,包含在这句经文之中,却绝不是要说明蛇与魔鬼是两种完全相等的受造者。(创世记3章中的蛇是否就是魔鬼自己的伪装,抑系蛇被魔鬼利用,请参阅本书"诱惑夏娃的蛇是否真蛇?"解答。)

所以,这节圣经只不过用各种不同的名称以表示魔鬼的丑恶和诡诈,却不能倒转来说龙或蛇就是魔鬼。

3.把蛇或人们所画的龙当作就是魔鬼一样看待是过偏的。不过蛇和龙既可以作魔鬼的象征,则人若因憎厌魔鬼,就连可以作它象征的东西也一并憎厌,也是很自然的心理,但却不可过于认真。例如:看见蛇或龙的图画,就把它们当作是魔鬼,这就反而增加了魔鬼藉着没有生命的东西欺骗人的机会了。

问:创世记第三章所记诱惑夏娃犯罪的蛇,是否真正的一条蛇?还是魔鬼的化身?如果是一条真正的蛇,难道蛇也会说话么?

答:笔者以为创世记三章的蛇,是实在的蛇,但受了魔鬼的利用,去诱惑始祖。因为本章后半记载神审判亚当夏娃前,先审判了"蛇"。神对蛇的咒诅具双重意义:一方面惩罚了实在的蛇 -- "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创三章十五节提及对蛇另一方面的惩罚又是预言到魔鬼将被击败 -- "……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如果那诱惑夏娃的蛇不是实在的蛇,神决不至让蛇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更甚"。

至于蛇被魔鬼利用而会说话并不希奇,因为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曾令巴兰所骑的驴开口说话(民22:28~30);何况人类未犯罪之前,动物是否不能通晓人意,仍未可知。

2012-01-19 补充阅读:比喻的目的?

(以下内容摘自陈终道《圣经问题解答》:http://www.cclw.net/gospel/asking/shenjinwentijieda/index.htm

问:我对可4章10~12节的经文有三个疑点:

(1)在此所谓"外人",所指的当然是教外的人?主耶稣对他们讲道既凡事用比喻,想必当比较不用比喻清楚明白才是,却为何会"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问"呢?

(2)为什么(这也许是我个人的感觉)这一段经文竟会显示出:公义和慈祥的耶稣也有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偏爱存在他自己的教训中?因他竟将上帝国的奥秘同"外人"隐藏起来而单叫他的十二门徒和跟随的人知道。

(3)尤其在"若是......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的一席话,真是令人难测高深了。我个人对之感到大惑不解的乃是:为什么宽宏大量如我们的救主基督,竟然也有这种不公平的心理?即使这些人硬心固执,抑或有亵渎圣灵不可饶恕的罪,难道主基督对他们就没有了悯怜的心吗?在我幼稚的思想中,认为他们既是"外人",一切更应从宽发落才是;然则何故主竟会不愿意他们"回转过来",又为什么不要他们"得赦免"呢?况且,若果这样,那么他的名训"七十个七次的饶恕"又作何解?



答:有关可4章10至12节之经文,是许多基督徒感到难明的。按本段经文引自赛6章9至10节,新约圣经尚有四处引用过:太13章13至15节,路8章10节,约12章39至40节,徒28章26至27节。兹按所问的次序答复如下:

1.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本节若看马太的记载比较清楚(参太13:10~11)。那里告诉我们,主是在回答门徒的问题:为什么对众人讲道要用比喻?就是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在此,"天国的奥秘"原文有指名词,可作"这天国的奥秘";"你们"指有信心的门徒;"他们"即马可所称的"外人",指不信者。对于"这天国的奥秘"的道理(不是一切道理),当然不是不信的外人所能知道,乃是只为使门徒得造就的。况见当时的人,多未明主所讲"天国"的意思,以为就是藉政治之革命复兴当时的犹太国,甚至想强逼耶稣作王(约 6:15)。因此,耶稣对门徒讲及天国的奥秘时,特意用比喻,目的只在造就有信心的门徒 -- "只叫你们知道" -- 使他们对神旨意的安排有更深了解,而不是使不要信的外人了解。这不是因主耶稣偏待人,乃是因为事实上许多属灵的事是不信者所无法了解的。这也表明主耶稣所传的信息,对门徒和对"外人"是有分别的。对"外人"所注重的是"信"(约3:16......),对门徒则将更多真理的奥秘指示他们。

2."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本节应与太13章12至13节合参。太13章12节实际上是继续回答上文门徒的问题,说出对众人讲道为什么要用比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那些门徒既有信心与所听的道调和,就因主所讲的道 -- 天国的比喻 -- 得着更多;那些不信者,既然没有信心与所听的道调和,甚至以为主要领导他们革命,恢复独立的犹太国,他们所理想的和主所要给他们的根本不相合,就因主所讲的比喻,更加不明白是怎么一同事,连以前所以为是的也失去了!

太13章13节则解明了何以主所用的比喻反而"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先"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他们既因不信而不见不明于先,则主所讲有关较深奥之神旨,便只能叫他们更不明不见于后了。

3."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这里的"恐怕"是谁"恐怕"?这是解释的重要关键。是神恐怕人悔改而得救?抑不信的人恐怕听明了神的道而悔改?照圣经所给我们看见的,神从来没有恐怕罪人悔改而得救,总是盼望罪人归信他而得救的,否则神何需差派他的仆人宣示他的旨意,甚至打发他的独生子到世上来?另一方面,我们却可从圣经中(或圣经以外)看见不少罪人硬心到惟恐听了道会相信而得救,如亚基帕王那样(徒26:27~28)。所以,这"恐怕"应当是指不信的人方面刚硬而说的。

但这句话的难题在于:这节经文是引自赛6章9至10节的。照那里的记载 -- "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恐怕眼睛看见......" -- 似乎是神恐怕他的百姓回转,所以叫先知去"使"他们"心蒙脂油"。其实这"使"的意思,正如上文我们曾解释过的,乃是不信者自己心里先刚硬之后,先知所劝责他们的话,既不能感动他们的心,就反"使"他们更刚硬而已。

再照新约引用这两处的五节经文来看,最详细的是太13章13至15节和徒28章26至27节,而在这两处,主耶稣和使徒保罗都不是逐字照实引用,乃是照他们所领会的复述出来。这样,我们若将主耶稣和保罗在新约引用这两处经文时所说的话,与赛6章9至10节比较来读时,便发觉在以赛亚6章中的"使"字,在主耶稣和保罗引用时都变成"因为"。可见主耶稣和保罗对赛6章10节的"使"字都领会作"因为"。因为这百姓既已硬心不受劝责,则神依然差派他的仆人去劝责他们,就等于"使"他们更硬心了。

并且,他们硬心不信从神的劝告,就是拒绝神的"从宽发落" -- 拒绝神的恩慈和赦免。对于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在无损于神的公义之下获得另一次的"从宽发落"了!

(博客作者补充:1. 主耶稣开始用比喻来发表神国的奥秘是在一件事情之后:法利赛人污蔑主是借着鬼王赶鬼。在主耶稣出来事奉之时,其实人们都感觉祂有权柄,并且明明看到祂的与众不同,但他们却定意拒绝,甚至污蔑,因此“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拿去”。此时主耶稣才开始用比喻来讲天国的奥秘,无心追求的自然无从明白,有心追求的,要明白得更多;2. “七十个七”:此处陈牧师没特别解释这个问题。在此特别补充:七十个七的教导是主耶稣对彼得说的,而且从上下文可知,这个教训的根基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且得了饶恕,理当饶恕人。而对主耶稣来说,一来祂非罪人,也无须别人饶恕祂,要回过来饶恕别人的义务和逻辑也就不存在了;二来,祂是公义的审判官,不可轻易地不公义地饶恕任何人的罪孽,祂的饶恕都在祂自己所成就的救恩的基础之上,若不接受祂所提供的救恩,任何人必然要在白色大包座面前按自己所行的遭受公义的审判。)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2012-01-16 补充阅读:约拿和所罗门

在今天阅读的经文当中,主耶稣以约拿和所罗门自比,提到自己是比约拿和所罗门更大的,在此简要提及约拿和所罗门。

约拿是北国以色列的先知,时代是耶罗波安二世统治时,神借着他预言以色列国要收回很多的土地(王下14:23-27),以表明神并没有完全弃绝祂的百姓。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关于约拿作为先知的职事的具体内容,圣经并无特别详细的记载,却仅仅记载一次小的故事,在约拿书中记述。当时神要约拿向尼尼微(亚述的首都,亚述日后将北国完全灭亡)宣告审判的信息,约拿因为知道如果尼尼微人悔改,神就不会降所定的灾,因此他不愿意向本国的敌人去传递此信息,从而坐船逃亡他施(与尼尼微完全相反的方向)。于是乎,神在地中海上兴起大的风浪,让约拿被放在鱼腹中,三天三夜后出来,而后依照神的命令传信息给尼尼微。约拿三天三夜在鱼腹中却又活着出来的经历,正是预表我们的主耶稣要三天三夜在地里,然后祂死里复活的故事。而在旧约中,也是唯一一处用以预表主耶稣的复活的图画。此处主耶稣也说到,祂比约拿还大,因为约拿不过是影子,祂自己才是实体。另外,尼尼微人看到这个在鱼腹中三天三夜出来的人就悔改了(注:尼尼微人是拜鱼为神的,约拿在鱼腹中三天三夜还能出来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神迹),但是人们看到主耶稣三天三夜后复活,却不相信,也不悔改。

另外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当主耶稣在地上工作的时候,法利赛人曾经对尼哥底母说“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以攻击主耶稣,但实际上,约拿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加利利人,他是迦特希弗(属于西布伦的境界,在主耶稣的时代属于加利利省,在拿撒勒北边3公里远而已)人。

所罗门是被称为最合神心意的人大卫王的儿子,其名字是“和平”的意思,他在位前,大卫已经将以色列人周边的敌人全部都制服了,因此他得享全国的平安。他最主要的贡献是继承大卫的遗志建造圣殿。而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当神问他有何所求的时候,他求了智慧。因此,他是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人。在他当政期间,南方的示巴女王听说所罗门国的荣耀和他的智慧,因此远道而来带着礼物来拜见他并且请教智慧的话语。此处主耶稣说自己比所罗门更大,乃是说到主耶稣所说的话,乃是天国的智慧,甚至超过所罗门的智慧。而南方女王远道而来要听所罗门的话,但主耶稣当时代的人对于近在眼前的天国的道理却置之不理,因而南方的女王要来定这世代的罪。

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2012-01-13 补充阅读:亵渎圣灵的罪?

(以下内容摘自《圣经问题解答》——陈终道)

  问:亵渎圣灵会失去永生的盼望吗?怎样才算亵渎圣灵?亵渎两字是什么意思呢?


  答:

  一、"亵渎"二字原文blasphemia是名词。按Dr.W.E.Vine之"新约字解",认为该字由blax即"愚笨"、或blapto"伤害",与pheme即"说话"二字合成,是用于诽谤神之神圣的一种话。

  二、对于亵渎圣灵的人会否失去永生这个问题,不能仅注意亵渎这个字的意义,更应注意主耶稣当时讲这些话的时候是对什么人讲的,和对他们这样讲有什么用意,亦即应注意主耶稣怎样用这个字。

  按太12章22至37节那一段经文,当时法利赛人因耶稣赶出一个被鬼附而哑瞎的人身上的鬼,便诽谤主耶稣是靠鬼王别西卜赶鬼;然后主才说出下文带着警告和责备性质的话 -- "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意思就是说,他们那样故意地毁谤主,就是犯了亵渎圣灵不可赦免的罪了。这样,那些法利赛人是否会失去永生?请注意下面34节主所说的话:"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就口里说出来。"照主的话看来,他们根本还没有永生,如何谈得上"失去"永生?所以按圣经的榜样而论,犯这种不得赦免之罪的,只是还未得救而假冒为善的人。

  三、请特别注意本段经文第31节中的"......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和"唯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这两句话。这节圣经明显地将"亵渎圣灵"这件事,与一般的"亵渎的话"分别出来。按马可的记载,主是这样说的:"......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可3章28节)既说"一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自然也包括亵渎圣灵的话了;但何以又说:"亵渎圣灵的,总不得赦免"?可见"亵渎圣灵"这件事,必然比较"一切亵渎的话"更为严重。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分别什么话算是亵渎圣灵,什么话则是亵渎圣子或圣父。按当时法利赛人说主耶稣靠别西卜赶鬼的话,也是针对主耶稣说的,并不是针对圣灵,因他们对圣灵既无认识,当然也不会针对圣灵来说亵渎的话了。但却被主算为亵渎圣灵。

  从当时法利赛人犯这种罪的情形看来,他们不是只在话语上一时错失冒犯了主,且是存着故意抗拒圣灵和敌对主的心来说;正如主所指出的,他们口里的话,是已经先充满在心里演说出来的(太12章34节)。存着这样干犯圣灵的态度来说亵渎的话语,就是"亵渎圣灵",比较偶然或无知所说的亵渎话更为严重。

  四、法利赛人既故意硬心地抗拒圣灵的工作,不因主所行的神迹而接受圣灵的感动,当然无法因圣灵的光照知罪悔改,而得主的赦免了。像他们这种人所犯的这种亵渎圣灵的罪,当然也是永不得赦免的了!反之,有永生生命的信徒,既曾接受了圣灵的感动而得赦罪,成为义人,又有圣灵永远住在心中,便不可能犯亵渎圣灵的罪。

  有些信徒偶然说了冒犯主的话,以致内心充满恐惧或不安,以为自己犯了不可赦免的罪。其实这种不安和恐惧,正是表明他们不是犯亵渎圣灵之罪的人,否则哪里还有这种恐惧或不安?那些亵渎圣灵的法利赛人,是毫无惧怕地,故意与主为敌地抗拒圣灵的;他们根本不会因所说的话,内心有任何不安的。总之,这种罪是信徒所不可能犯的,因犯这种罪的人,必先拒绝基督,故意否认基督是救主。

  五、除了"亵渎圣灵"以外,关于其它的罪,主的话是这样说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可3章28节)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2012-01-10 补充阅读:复活?

复活是圣经里面非常重要的教义,也是圣经不同于许多其他宗教的地方之一

在四福音记载中,总共三次提到主耶稣让人复活的事情,分别是此处我们阅读到的主耶稣让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主耶稣让管会堂的睚鲁的女儿复活还有主耶稣让拉撒路复活。同时,在旧约当中我们也看到过几次复活的神迹。然而,我们常常说主耶稣是唯一一个复活的,而且是从死里首先复活的,今后圣徒也都要复活,这是为什么呢?

所以,从这大家就知道了,圣经里面虽然是相同的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之内也会有不同的意思。解释目前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无论是旧约里面的一些复活的神迹也好,还是新约里面主耶稣或是后面使徒行传里面的人的复活也好,其性质跟主的复活都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这些人虽然复活了,但是最后还是难免他人生的结束,下到阴间的结局。然而,我们的主是不一样的,祂自己下到阴间,然而祂却挣脱了死亡的捆绑,战胜了那掌死权的,复活以后就在父神的宝座右边,一直活着,为我们长远祈求,做我们的大祭司。就如约翰遇见复活的主时主所说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示录1:18b)。

而今后,信徒的复活,是在我们的主的复活的基础之上的,其性质与我们的主的复活是一样的。

2012年1月8日星期日

2012-01-06 补充阅读:登山宝训补充资料

(不好意思,奉上得有点晚了)

1. “盐若失了味”:盐如何能失味呢?其实,在当时中东用的盐,不是我们今天吃的食盐。他们用的乃是矿盐,跟石头一样的。里面的成分,除了氯化钠以外,还有其余的矿物质成分。他们用盐的时候,是吃一口东西然后舔一口矿盐的,如果矿盐里面的盐被吃完了,就是“失了味”,那么那块盐也没有作用了,当然就只好扔掉了;

2. “一点一画”:中国人其实都很了解,因为中国字也就如希伯来字一样,笔画的丝毫改变,就可能带来文字意思的极大的变化;

3.“拉加”和“魔利”:都是从亚兰文音译而来,“拉加”类似于我们中国人说的“饭桶”,“废物”;“魔利”类似于“傻瓜”;

4. 不可起誓:犹太人喜欢指着比自己大的东西(甚至人物)起誓,以表示自己所说一定属实。然而,主耶稣在此跟他们说,他们起誓时所指的对象,并不会因为他们执行或是不执行有任何改变,因此起誓并无实际用处。若要作诚实人,就当自己说诚实话;

5. 里衣和外衣:犹太人里面,若是欠债没还,债主可以拿借主的里衣去做抵押,然而外衣则是需要留给借主用以御寒的(外衣其实就相当于他们晚上盖的被子);

6. 一里路和两里路:在罗马帝国时期,当差的军兵在行路的时候,可以命令普通的老百姓帮他们背负行囊走路,不过最多只能走一里路;

7. 狗和猪:在旧约中均为不洁净的。犹太人常以狗来称呼外邦人。

2012年1月2日星期一

2012-01-02 补充阅读:登山宝训与平原宝训

马太福音5-7章常被称为登山宝训,因为前面说到耶稣和其门徒上了山;而路加福音6:20-6:49节则相对应地被称为平原宝训,因为6:17说到耶稣和门徒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有的圣经学者提议此两处的平行经文其实并非主的两次讲道,乃是同一次的讲道。无论如何,地点和次数并不重要,此两处的经文确实有许多重复之处,可以平行参考,也应该是产生于主耶稣布道的同一阶段。

本次补充阅读并非要特意对观登山宝训和平原宝训,大家可以根据个中差别自己体会。这里特别要更正对登山宝训的一些错误的认识。

在许多的解经书里面,特别是时代派的解经书里面,常常说登山宝训并非针对基督徒,乃是对犹太人说的,或者也有的说登山宝训是针对以后天国实现之后的事情说的,现今的人根本做不到,所以跟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不得不说,这些说法都是对登山宝训极其极其错误的定位。理由简要如下:

1. 马太福音5章一开始,说到的是门徒到主耶稣的跟前,主耶稣开口教训这些门徒,于是有了后面三章圣经。因此,任何被称为主耶稣门徒的人,都该珍惜主的这些教导。同时,4章结尾告诉我们,这些人从“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约旦河外”而来,其中加利利、低加波利和约旦河外均为外邦人之地,因此登山宝训仅针对犹太人的说法完全没有任何圣经的依据;

2. 登山宝训的最后一段,两个房子的比喻,旨在告诉听众,听了主耶稣的话就当去行。因此,登山宝训是以后的事情的说法也是非常荒谬的;

3. 马太福音末了,主给大使命的时候说“凡我所吩咐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其中主所吩咐的,当然包括登山宝训这宝贵的三章;

4. 在写给基督徒的雅各书里面,许多的教训的源头都出自登山宝训。

解决以上问题,大家对登山宝训基本的观念要正确:登山宝训是主对门徒的教导,对我们任何一个信主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神的话语,也是我们在世生活的指导。

除以上两种对登山宝训过于轻视的态度之外,也有过于重视的态度。甚至有许多人说,登山宝训的教导实在是好,如果把这个付诸实行,全世界一定很美好,整本圣经只要这个就够了,不需要什么罗马书之类的,也不需要讲主耶稣的十字架。这种看法显然也是源于对登山宝训错误的定位。

登山宝训乃是天国的君王来宣告祂自己所要带下来的天国的本质,告知天国的子民的生活法则,然而,若缺乏天国的生命,是没有办法执行出来的。所以,登山宝训需要实行,然而实行的前提是得着天国的生命,真正在生命中让主耶稣作自己的君王。而得着天国生命的唯一途径就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

登山宝训当中,有许多跟当时的社会或者文化有关的一些词语(例如盐、魔利、拉加、一里路、里衣外衣等),将在周五的补充阅读中一并送上。